電子工程學院導師與海棠3號書院新生開展系列導學活動
(通訊員 張玲 畢力格 張偉)為貫徹落實本科生導師制,電子工程學院全面推進“八個一”工程,即一次新生見面會、一次校史館參觀學習、一次博物館參觀學習、一次師生午餐會、一次實驗室開放日、一次書院開放日、一次學術講座或一次體育活動、一份總結匯報。本學期開學至今,學院通過課堂交流、校史參觀、線上研討等多種形式,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充分發揮導師交流導學育人成效,幫助學生更好適應大學生活、適應西電校園,做好學習規劃和生涯規劃,以積極的心態爭做奮發有為的西電人。
課堂交流,助力新生適應養成
在電子工程學院副院長梁繼民教授與20名新生的見面會中,結合多年工作經驗,他解答了學生們在大學規劃、專業學習和未來發展的多個問題,鼓勵學生要勇于突破,敢于嘗試,從多方面提升自身技能,爭取全面發展。立足學院實際,梁教授對電子工程學院各專業、實驗室進行了簡要介紹,提升了新生們對學科專業的認知認同。此外,他還以優秀學生事跡為案例,在學習規劃、學習方法和科研競賽等方面為大家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在線下課堂中,劉宏偉教授為同學們帶來了精彩紛呈的一課。通過精煉地總結在雷達信號處理方面所遇到的難題,劉宏偉教授向同學們說明高等數學、物理等理論課的重要性,并以他個人的經歷告訴大家勇敢和自信對大學生自我發展的意義。曾維和同學分享他的課堂感受說:“我希望以后能和老師一樣,把對科學知識的向往轉換成不斷學習的動力!”
在南校區的操場上,全英匯教授與新生開展第一次見面會。導師和學生像多年的至交好友一樣圍坐在一起聊天,在交談過程中,全英匯教授耐心地解答了同學們初入大學的疑問,并講述了關于大學的許多知識,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同學們受益良多。
對于任愛鋒教授指導的學生來說,第一次見面從西電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開始。在實驗教學中心門口,任教授向同學們介紹了學校自主設計的“信息”“智能”“集成”的標志,接著講述了與西電對接合作的大型科技企業的背景與相關成果。進入實驗室,任教授向大家揭秘了西電實驗室獨特的飛線設計和西電在對國產芯片上的創新應用,讓學生對校企合作、國產儀器、國產芯片有了新的認識。最后,任愛鋒教授指導的2019級學生吳成業與大家交流學習經驗。關于對生活應有怎樣的態度,學生有什么新的責任,大家有了自己的思考。
實地參觀,傳承西電紅色精神
電子工程學院王彤教授帶領新生參觀學校博物館。王教授向大家細致講解雷達廳和天眼工程,使學生們全面了解雷達的起源以及艦載雷達的工作原理。在參觀過程中,同學們積極提問,王教授以幽默風趣的講解和淵博深厚的知識予以解答,獲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惠繼鵬同學表示:“我們驚嘆于天眼工程的核心科技三大創新之一來源于西電科研團隊,被西電一個又一個‘首次’與‘第一’而折服。”
電子工程學院李汝江副教授帶領新生參觀校史館,聆聽西電紅色歷史,與學生進行一對一溝通,以朋友的身份對大學四年乃至長遠人生道路給出建議。大家深受鼓舞,紛紛表示身為西電人要找好自我定位,承擔自身使命,實現自我價值。
線上研討,推動學生成長發展
面對疫情防控形勢下線下授課暫時中斷的情況,導師們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時刻牽掛學生,人文關懷與學術指導不停歇,開展“云研討”活動。電子工程學院副院長李龍教授與同學們進行線上交流。通過視頻的方式,他與20名同學進行一一談話,解答了大家目前以及入學一段時間以來遇到的問題。
通過同學們提交的《西電生活初認識》詳細掌握每一位同學的基本情況之后,李龍教授還記錄下每位同學的家鄉和個人愛好,這讓同學們備受關懷、深感溫暖。他還要求同學們制定一日作息時間表,處理好學習和娛樂的關系,并希望大家多去圖書館、多與老師交流,為同學們的大學生活指明方向。電子信息類新生陳子卓說:“聽了老師的課之后我感覺受益匪淺,我將會按照老師的建議進行接下來的學習生活,朝著成為一名優秀的西電學生不斷前進!”
陳伯孝教授也與20名電子信息類新生齊聚云端,以聊天漫談的方式展開新生研討課。了解和關心大家的近況后,陳教授向大家介紹專業情況,特別講解了雷達系統的重要性與發展前景。他鼓勵新生從基礎做起,筑牢專業根基,為今后成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隨后,陳教授邀請2位博士研究生和2019級保研學生為大家進行經驗分享。在交流中,同學們更加堅定了努力學習、科技報國的決心和信心。
在豐富的線上線下活動中,同學們對自己的大學生活有了更加清晰的規劃,對人生方向的發展有了更深切的把握,明確了身為新一代西電人所肩負的賡續西電榮光、接力祖國發展的歷史使命。此后,電子工程學院將持續落實“八個一”工程,通過新生導師制發揮導師“傳幫帶”的導學作用,為同學們打牢信仰之基、鋪就成才之路,在實踐中引導學生與學校、社會、國家同頻共振,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